一首经典老歌咏唱道:“秋,静静地徘徊,静静地徘徊……”虽然身处赤道边缘,近日晨昏雨后的凉意,让人真感觉到,秋来了。秋夜,无边寂静;秋月,无限澄莹。
为了生活,我曾舟车劳顿,多年山回路转,忙里偷闲,见过北京西郊的秋,日本神奈川县箱根的秋,台北阳明山的秋。枫叶红遍山腰上,由浅而深,疏密有致。风静,落红满地。到了夜间,秋凉似水,有诱人的浮香,饱满充盈。
秋,原是收割的季节,应属欢腾鼓舞之类别。但饱经沧桑的汉字始创者却告诉我们:秋心是“愁”。千百年来诗人墨客都有同感,因此在此时刻抒发的情怀,都是离愁。名篇无数,空灵浪漫,直扣人心,读来令人掩卷咏叹。让我选取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各一例,管中窥豹吧。
唐白居易乐府长诗《琵琶行》,借写琵琶歌女,自述平生。在秋月、江边、舟上,歌女弹奏琵琶,回肠荡气。古文人贪杯豪饮的多,望月,本应杯酒言欢,但诗人宦海浮沉,贬谪边地,别有一番心绪。
月到天心,风来水面。“醉不成欢惨将别,别时茫茫江浸月。”弦音,加上几分醉意,并未带来些许欢乐,离别在即,皓月沉浸在水里,不在我心。“东船西舫悄 无声,唯见江心秋月白。”江边虽然舟楫并列,但静寂无声,仅见一片月白,使琵琶弦音更为凄切。诗人念及和歌女同是天涯沦落人,相对无语,意境深长。
我个人的喜好,总觉得宋词比唐诗更美。无他,音节美,气韵悠长,更多的柔情。宋柳永的《雨霖铃·秋别》同样描绘秋夜的离愁:“多情自古伤离别,更那堪,冷落清秋节。今宵酒醒何处?杨柳岸,晓风残月。”秋光渐老,期盼的人未见,冷清孤寂。着墨不多,言有尽而意无穷。
苦痛使人深思,蕴含着人的永恒感性与情味。可以宽怀的是,一物总有多面,不会全好,也不会全坏;大乐章一节的休止,不等于终结。所以说宽怀,黑夜尽头必有曙光。
其实,照遍三千世界的中秋月,古今如一,有难以估量的意蕴和信息。另一层深意在欢聚团圆,天伦之乐。纸短情长,再说吧!